云南网讯 (记者 彭锡)昆明67岁的王大妈患有严重心律失常,需要安装起搏器治疗,但同时她还有脑梗塞病史需做核磁共振(MRI)检查,然而传统的起搏器无法接受核磁共振检查,这让她陷入了两难的境地。9月11日,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范洁表示,自2014年以来,该院已经为约60人装上了“抗核磁”起搏器,可以解决类似王大妈这类人的难题。
范洁告诉记者,植入起搏器是治疗心动过缓的不可替代的治疗方式,2015年中国约有7万名患者植入起搏器。有资料显示,中国的起博器患者平均年龄在65-70岁左右,而这部分人群正是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以及骨关节疾病的高发年龄。“随着癌症、骨关节疾病、大脑、脊髓疾病的发病率的不断增加,需要做核磁共振检查的患者越来越多,大约50%的患者需要进行MRI检查,以往这些植入普通起搏器患者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不能进行磁共振扫描检查。”
“之所以传统的起搏器无法做核磁共振,因为在强磁场环境下会导致起搏系统移位及局部发热,危及患者健康及生命。”范洁表示,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兼容MRI起搏器已经问世,病人也不用为此担心,心内科医生再也不用为此而纠结。
记者了解到,以往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的传统起搏器都可以改善患者供血不足、心衰等症状,但是这些起搏器都没有抗核磁功能,如果需要接受核磁共振检查,被植入体内的起搏器会与磁共振设备产生相互影响,导致心脏起搏器不能正常工作,甚至可能使导线头端过热而造成心内膜灼伤,严重的可危及生命,因此所有起搏器植入患者禁止接受MRI检查。
但是一旦患者植入起搏器后由于脑部或其他部位发生疾病,需行核磁共振检查时,医生只能通过个人经验或其他检查间接判断病情,会明显降低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而老人植入的起搏器具有明确的抗核磁功能,并且无论对患者身体哪个部位进行磁共振检查都可以,这无疑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不过,“抗核磁”起搏器在进行MRI检查时需要遵循严格的操作流程。这不仅需要心内科医生参与,而且需要影像科医生,以及起搏器和MRI扫描机器的技术人员的全程支持。从预约扫描,扫描前程控,扫描中检测,以及扫描后参数恢复,以及出院后随访都很重要。严谨的流程,在整个MRI检查过程中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
范洁表示,目前省一院是全国10个中心试点之一,自2014年以来,已经为约60人装上了“抗核磁”起搏器,效果都很好。“不过,由于该起搏器比传统的起搏器价格要高,加上很多病人并不清楚有这样功能的起搏器,而医生群体也有一些人不了解,导致现在‘抗核磁’起搏器的普及并不理想。我们希望凝结政府、专家、行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力量,一起努力早日让适合的心脏病患者能够从兼容全身磁共振扫描起搏这一先进的疗法中受益,享受高科技带来的高质量的生活。”